延伸閱讀
文章發佈日期:2025-01-21/文章最後更新日期:2025-01-22
一、親人過世走不出來?
親人過世創傷症候群,又稱為「複雜性哀傷」(complicated grief),是一種在失去至親後,長期陷入深刻悲痛,難以自拔的心理狀態。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生活質量下降,甚至引發心理健康問題。面對親人的離世,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,走出喪親之痛?以下將從多個角度探討,幫助你在這段艱難的時期找到前行的力量。失去親人後,感到無法走出悲傷是正常的反應。然而,長期陷入這種狀態,可能影響日常生活,甚至導致心理健康問題。以下方法或許能幫助你逐步走出困境:
(一)接受情緒的存在
在喪親後,悲傷、憤怒、內疚等情緒交織出現,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。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緒,正視內心的痛苦,是走向癒合的第一步。試著對自己說:「我現在感到悲傷,這是正常的,我允許自己這樣感受。」
(二)為情緒命名並接納它們
將內心的情緒具體化,為它們命名,如「我感到憤怒」、「我感到孤單」。這種做法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感受,進而接納它們。當我們能夠辨識並接受這些情緒時,才能開始尋求適當的方式來處理和釋放它們。 根據心理學家Robert Plutchik的研究,情緒有八個基本成員,分別是:「喜悅」、「贊同」、「害怕」、「驚訝」、「悲傷」、「討厭」、「憤怒」、「盼望」。其中「悲傷」這個情緒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或刻意掩蓋,無法擁有一個出口,因為悲傷的背後,代表著一失去,而失去引發的痛讓人無法直視。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,比起忽視和壓抑,建議在安全的時間和空間環境下,讓情緒可以被表現出來,接納並理解自己的情緒。
(三)親人過世沒感覺?麻木也是種情緒
有些人在親人過世後,可能感到麻木,似乎失去了情感反應。這也是一種正常的防衛機制(defense mechanism),幫助我們在巨大的痛苦中暫時保護自己。給自己時間,逐漸面對內心深處的感受,不必強迫自己立即產生情緒反應。
情緒可能在一瞬間波濤洶湧而來,卻也可能在下一秒讓人覺得麻木無感,因為死亡總是來得又急又快,讓人措手不及。作家黎詩彥在好消息電視台福音節目《真情部落格》中,談起自己的喪夫過程就曾提到,先生Gary罹患肺腺癌,癌細胞轉移到大腦,發現的時候腦部已經有一個五公分大的腫瘤,抗癌治療過程中,黎詩彥發現自己懷了第三胎,先生Gary得知後留下了男兒淚,第三胎寶貝出生後第十天,先生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離世。
黎詩彥說:「其實他一直沒有變不好,他出門那天,還看了看老三……然後很開心地笑,就很滿足,一個爸爸很滿足,他就出去了…...複診之後,到了三點多他就傳訊息跟我說,我做完檢查了,然後最後就沒有消息了,一直到晚上九點多,我就接到警察的電話。」
主持人夏嘉璐接著問:「所以他那天去洗溫泉,然後他昏倒了?」
黎詩彥說:「可是其實他那時候是已經死亡了,他很平靜地坐在溫泉裡面就走了,我覺得一定是上帝把他接走了,然後我覺得很為他覺得很感恩,因為我覺得上帝比我更了解我的先生,他是一個這麼追求完美,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,他都要體體面面,很好的這樣子,那我覺得其實這樣子的走法是非常恩典的,他不用受到任何的病魔折磨。」
當先生離世後,黎詩彥並沒有立即崩潰,而是當一切塵埃落定,夜深人靜時,她才終於有機會釋放積壓在心底的情緒,大哭一場。
黎詩彥說:「當然就是急著去處理後事,到了第二天晚上,孩子終於也睡了,然後家裡也沒有親戚了,我才有一個時間是在神的面前大哭,就覺得那我怎麼辦,孩子怎麼辦,為什麼這一年我們這麼地辛苦,上帝祢醫治了他,可是祢又瞬間奪走了他的生命,那我們付的這些代價到底算什麼?所以其實我有跟神埋怨,我問神,為什麼?那時候上帝其實祂就給我三個字,但這三個字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很大的力量,上帝就告訴我說,當母親。」
二、如何面對親人死亡?
在完形心理學中,「未竟之事」(unfinished business)是指個人在過去的經驗中,未能完成或解決的情感、需求或關係問題,這些未解決的事情會持續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,甚至阻礙其在當下的生活和情感表達。當親友過世時,這種未竟之事可能會加劇遺憾和悲傷,因為失去了進一步解決或補償的機會。
未竟之事如何影響悲傷和遺憾
- 未完成的表達:如果死亡來臨之前,沒有機會向親友表達重要的情感,例如愛、感謝或道歉,這些未能表達的情感會成為「未竟之事」,喪失親友後,這種情感可能會轉化為深深的遺憾和自責。
- 未解決的衝突:如果親友過世之前,曾和親友發生衝突或矛盾,在親友過世之後,這些矛盾會讓人感到內疚、懊悔或遺憾,因為之後再也沒有機會修復關係。
- 未能完成的計劃:如果與親友曾經計劃一起完成某些事情,但在親友去世前未能實現,這些未完成的計劃會讓人感到失落,因為不僅不能實現計劃,也失去了共享這段經歷的機會。
心理影響
- 持續的情感困擾:未竟之事會讓人陷入反覆的情感回憶與糾結中,難以接受親友的過世,甚至可能導致持續性的悲傷反應或「複雜性哀傷」。
- 內在衝突:失去親友之後,可能會在「應該放下過去」和「無法忘懷未竟之事」之間產生內心矛盾,進一步延長悲傷的過程。
- 未解決的需求:未竟之事可能源於深層的心理需求(如被愛、被原諒或修復關係的渴望)。這些需求因親友的離世而無法滿足,導致個體感到心理上的空缺和無助。
如何處理因未竟之事引發的遺憾和悲傷?
面對親人的離世,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面對悲傷,以下方法可能對你有所幫助:
(一)創造紀念儀式:道歉、道謝、道愛、道別
- 儀式化的告別:參與葬禮或舉行紀念儀式,象徵性地完成與親友的關係,幫助心理上接受親友的離世。
- 表達壓抑的情感:舉行紀念儀式,例如通過書信、日記或其他形式,向已故親友表達自己的感受,即使對方已不在人世,這麼做有助於釋放壓抑的情感,表達未曾說出口的歉意、感謝、愛意和告別,這種儀式感有助於我們與逝者建立新的連結方式,讓思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- 將未完成的事情轉化為意義:將未竟之事轉化為一種積極的行動,例如以親友的名義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情,找到新的心理平衡。
親友過世時的遺憾和悲傷是人類正常的情感反應,透過覺察與處理「未竟之事」,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經歷,逐漸從痛苦中找到療癒與重建生活的力量。
(二)注意身心健康
在悲傷的過程中,保持基本的生活作息,如定時用餐、適度運動和充足睡眠,對於身心的恢復至關重要。即使感到無力,也要嘗試照顧自己的身體,因為健康的身體是承載情感的基礎。
(三)尋求支持
與家人、朋友、心理諮詢師或支持團體分享自己的感受,不要孤立自己。參加支持團體,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,能讓你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。在這個過程中,傾聽他人的故事,也能讓自己獲得啟發和力量。
【延伸觀看】《劉三講古》如何面對至親過世
三、要多久才能走出喪親之痛?
每個人的悲傷過程都是獨特的,沒有固定的時間表。重要的是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面對和處理這些情緒。
(一)給自己時間
不要對自己過於苛責,認為應該在特定時間內「走出」悲傷。允許自己按照自己的步調來調適,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。悲傷沒有捷徑,只有經歷過,才能真正癒合。
(二)研究怎麼說?6個月到2年之間,或者更久
根據研究,喪親之痛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,可能從6個月至2年,甚至更長。這取決於個人的性格、與逝者的關係,以及所處的環境等多種因素。因此,不要與他人比較,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。
(三)了解喪親之痛的觸發因子
某些場合、音樂、氣味或紀念日可能會觸發悲傷情緒。提前預測這些觸發因子,並為自己制定應對策略,如在這些時刻安排與朋友聚會,或從事讓自己感到平靜的活動,能夠幫助你更好地面對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。
四、 身旁有人深陷喪親之痛,如何安慰?
當我們的親友深陷喪親之痛時,適當的支持和陪伴對他們的康復至關重要。以下是一些建議,幫助你在這段艱難時期提供有效的安慰:
(一)我該說什麼?做什麼?
- 表達真摯的關懷:直接而真誠地表達你的關心,例如:「我在這裡陪著你」這樣的話語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陪伴和支持。
- 傾聽並允許情感的表達:給予對方空間,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回憶。耐心傾聽,不打斷或給予過多建議,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。
- 提供實際的幫助:在日常生活中,主動提供協助,如準備餐點、協助處理家務或陪同辦理必要的手續,減輕他們的負擔。
- 尊重對方的哀悼方式:每個人面對悲傷的方式不同,尊重他們的選擇,不強求他們按照你的方式來哀悼。
- 保持適度的聯繫:即使在葬禮結束後,持續關心對方的狀況,定期聯繫,讓他們知道你一直在身邊支持。
(二)這些話請不要說
- 避免說「我了解你的感受」:即使出於善意,這樣的話可能讓對方感到你在淡化他們的痛苦,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感受都是獨特的。
- 避免說「節哀順變」或「時間會治癒一切」:這類話語可能讓對方感到你在催促他們快點走出悲傷,忽視了他們當下的情緒。
- 避免說「他/她在更好的地方」:這樣的表達可能無法帶來安慰,反而讓對方感到你在否定他們的悲傷。
- 避免給予過多建議或比較:如「你應該堅強一點」或「其他人也經歷過這種事」。這可能讓對方感到有壓力或被忽視。
- 避免轉移話題或忽視對方的情感:如「不要再想了,讓我們聊點開心的事」。這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他們的感受不被重視。
陪伴喪親者最重要的是展現真誠的關懷、耐心傾聽,尊重他們的感受和哀悼方式,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誤解或傷害的語言。你的支持和理解將成為他們走出悲傷的重要力量。
五、讓GOOD TV陪你走過憂傷路
(一)死亡很真實,但基督給了我們盼望
親人離世時,死亡帶來的傷痛是刻骨銘心的。然而,在基督裡,我們可以找到一份超越現實的盼望與安慰。黎詩彥的先生Gary過世時,他們的大女兒年僅六歲,如何向這樣年幼的孩子解釋父親的離世?
用盼望撫慰傷痛
在Gary離世後,黎詩彥的大女兒對父親的「消失」感到困惑。為了幫助她理解父親的離去,主日學老師用聖經中關於天堂的描述告訴她一個故事。老師對女孩說:「爸爸已經完成了上帝給他的使命,現在去了天堂。」當小女孩意識到這個事實時,她無法抑制內心的悲痛,崩潰大哭,然而一個禮拜以後,女兒的情況明顯變好,她告訴好多人說自己夢到了爸爸。
天堂的真實
一週後,大女兒告訴黎詩彥,她夢到了父親:「我看到一道光,爸爸從光裡走出來,抱著我,一直抱著我,然後我就哭了。」
黎詩彥問:「是誰哭了?」
女兒回答說:「當然是我呀,爸爸在天堂,天堂是沒有眼淚的,一滴眼淚也沒有喔!」過了一會兒,她補充說:「可是媽媽,我做這個夢的時候,我的眼睛是睜開的!」黎詩彥相信,這不是單純的夢,而是一個來自神的異象。夢中的父親沒有哭,因為「天堂是沒有眼淚的」。
《聖經.啟示錄》21章4節寫道:「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;不再有死亡,也不再有悲哀、哭號、疼痛,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。」
信仰的翻轉:從失去到盼望
這個異象不僅安慰了女兒的心,也幫助黎詩彥從悲傷中得到釋放。她不再只關注失去丈夫的痛苦,而是看到了上帝的恩典。她對孩子們說:「我們家有兩個爸爸,一個是天上的上帝爸爸,一個是我們的爸爸,他現在在天上當天使。」耶穌的愛,讓黎詩彥一家人在哀傷中找到力量,也重新建立對生命永恆意義的盼望。
死亡與永恆:主耶穌給予的盼望
死亡雖然真實,但耶穌基督給了我們盼望,讓我們知道死亡不是基督徒的結局,因相信祂的人死後皆能進入天堂。為了讓人罪得赦免、擁有進入天堂的資格,主耶穌替人類承受了十字架的刑罰,付出了自己的生命。但三天後祂便復活,證明自己勝過死亡,是全能的真神。這樣的盼望讓我們在失落中仍能找到平安,就如作家黎詩彥所說:「我們不看失去的,我們就去看上帝要給我們的。」
若你想要更了解如何面對親人離世,或是聖經對於復活是怎麼說的,歡迎你觀賞GOOD TV的節目。我們的影片種類繁多,涵蓋了信仰探索、情緒管理、生活智慧等多個領域,其中許多節目更分享基督信仰如何帶給人們面對死亡的力量。GOOD TV線上看提供多種觀看方式,包括官方網站、手機APP和電視APP,皆為免費,詳情請見:https://www.goodtv.tv/mod-list。
【延伸觀看】《真情部落格》至親意外離世仍有盼望的見證